【独家焦点】63岁阿姨投奔儿子,后悔了。

2023-05-25 12:06:25 来源:艺述史

1

12年前,家住浙江的周阿姨接到了儿子的一通电话。

“妈,你来我这养老吧!”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收到电话的周阿姨满心欢喜,可没过多久她就后悔了。

当代社会,不仅众多年轻人扎堆来到北上广,有许多老人也被子女接到身边。

美其名曰是享天伦之乐,但其实成了为儿女带孩子的“免费保姆”。

而周阿姨的遭遇并非个例,她只是万千老年人中的一个缩影罢了。

这类人群有一个共同的别称,叫作“老漂族”。

周阿姨说:“如果重来一次,我坚决不会离开老家去重庆做保姆。”

为什么她口出此言?他在儿子家里到底经历了什么?

据统计,中国现存1800万“老漂族”,他们的遭遇牵动着全社会人民的心,而他们将何去何从,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......

2

上午五点,63岁的周素燕早早地起了床,开始为一天的劳作做准备。

她要先把一天内祖孙三代要吃的主食准备好。

将适量的大米反复淘洗,在做好早饭之后,再把需要换洗的衣物进行整理。

之后她要叫子女起床,照顾他们直到各自上班、上学。

十几年如一日的生活是如此的漫长枯燥,但这也是周素燕不得不接受的生活。

“许多老年人都和我一样,为了子女能生活的更好,既要当保姆又要倒贴钱......”

年过六旬的周素燕,对目前的生活并不满意,但是面对家里的小辈,她又感到这是自己无法逃脱的责任,陷入了长久的精神内耗。

12年前,受儿子的邀请,周素燕从老家浙江金华来到重庆养老,顺便来照顾他们的小家庭。

刚来到异地他乡,她倍感不适应,期间也曾想过回老家生活,却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。

浙江金华与重庆的人文乃至地貌都大有差别,初来乍到,周女士感到十分苦闷。

自己并没有人可以沟通,和本地人也因为“口音”问题,交流不便。

刚开始的几年,周素燕感到十分孤独,她只能把全部精力投入自己的小家庭,每天操持着家务,试图从中获得一些成就感与满足感。

但是其精神世界却像长满了杂草的荒原,内心的愁绪无处安置。

与此同时,两代人不同的价值观念,尤其是育儿观念也让周女士苦恼不已。

遥想当年,人们的生活十分朴素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简单、和谐。

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,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而周女士的儿媳与她之间的矛盾最为明显。

儿媳妇年纪小,适应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。

熬夜晚睡、作息不规律都是家常便饭,因此周女士没少教育她,但并没有什么改变。

让周女士生气的是,儿媳不仅自己生活习惯不好,还影响了自己的孩子,不到十二点根本想不到让小孩上床睡觉。

成年人工作压力大,夜生活丰富这无可厚非。

但是孩子年纪还小,就每天捧着手机、盯着电视看到午夜,让周素燕十分不放心。

为此她几次三番与子女争吵,即便子女口头妥协,但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不同,还是让他们两辈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不断深化。

虽然是在自己的孩子家中居住,但是却让周素燕感到自己才是那个外来人。

这一切都让周素燕内心倍感煎熬,觉得自己“寄人篱下”,这也是许多“老漂族”们共同的心声。

虽然平时为子女付出、牺牲,周女士并未放在心上,但是一旦回过头来思考,周女士也会为自己“打抱不平”。

“我中午吃饭很简便,随便吃点剩菜应付一下就可以,但是到了晚上那就是一场大阵仗了,基本上都得三菜一汤......”

除了日常生活的差异之外,让周素燕发愁的事情还有很多,其中医疗问题是绕不开的。

在农村老家,老人看医治病有农保可以报销,然而到了城市老人的医疗却没有了报销。

这对于老人来说是巨大的困难。

曾经有一次她为了1000块的医疗费用心疼不已,吵着闹着要回老家治病,把家人给愁坏了。

而这只是两代人矛盾的冰山一角。

而周阿姨的问题也并非个例,数以万计的“老漂族”在北上广等大城市仓皇“求生”,慢慢地失去了自我。

3

直到周阿姨的孙女长大成人、上了大学,她终于有时间去找找自己的个人爱好,实现自己晚年生活的个人价值。

她参加了社区的老年舞蹈队,这才发现和自己有着相似遭遇的“老漂族”比比皆是,在舞蹈队中的许多人都与自己同病相怜。

“这位是新疆哈密的,这位是四川宜宾的,她是天津宝坻人,还有这位,她是湖北仙桃人......”

周素燕热情地介绍自己在舞蹈队认识的新朋友,她的脸上慢慢浮现出微笑,生活也逐渐有了色彩。

在舞蹈队的日子里,她才发现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是五彩缤纷的,才发现有这么多的人和自己一样远在他乡,万千愁绪压抑在心中......

陈女士也是一个北漂族,相比周素燕,她的生活更加辛苦。

出身在天津的陈女士,今年已经66岁了。

作为家中的长女,从小就担起了家中的千斤重担,小小年纪就要早起种地、喂猪、喂鸡,要强的陈女士总是任劳任怨。

十几岁时她就已经熟悉各种农活,虽然手上布满老茧,但是永远都充满了阳光与活力。

为了给弟弟妹妹攒学费,她很早就辍学进了工厂,一介女子却比谁都能吃苦,在水泥厂做装卸工的日子,她永远都记忆犹新。

等到弟弟妹妹考上大学,陈女士也开始组建自己的家庭,为了家庭而操劳。

但是月有阴晴圆缺,人也有旦夕祸福,陈女士的婚姻并不美满,几年之后夫妻宣告离婚。

她独自抚养女儿长大,离开故乡来了山东烟台,做起了自己的小生意,虽然挣得不多,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更红火。

然而一味的付出却并没有换来儿女的理解,在儿女眼中,陈女士成了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。她的无微不至却给子女带来了很大的压力。

期间母子双方的矛盾一度无法调和,虽然最后冰释前嫌,但是陈女士仍旧心怀芥蒂。

令她没想到的是,自己操劳一生却成了子女口中的“中国式家长”。

然而等她含辛茹苦把女儿也养大、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,陈女士依旧没能得到一丝的喘息。

到后来,女儿为了兼顾工作,无暇照顾儿女,只能把自己叫到重庆生活,美其名曰是方便照顾老人,实际上也是要陈女士来分担育儿的工作。

她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,满口答应着,包容了这个“甜蜜的谎言”。

直到外孙女也逐渐长大,逐渐衰老的陈女士,终于鼓起勇气要在陌生的城市找寻自己的价值,在灯红酒绿之间挖掘自己的生活。

她终于鼓起勇气想要在这座繁华的城市看一看,她离开了子女的家,在附近另外一个校区租了一个10平米的房子。

“我想要追求自由的生活,我想要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,这一刻的我不需要照顾儿女的饮食起居,不用再为柴米油盐烦恼,我要为自己而活。”

陈老太的话掷地有声,这个操劳了一辈子的妇女也要开始追寻自己的人生梦想了。

一次偶然的机会,陈女士也接触到了周素燕所处的这个老年舞蹈团,结识了许多和自己境遇相似的朋友。

慢慢地她学会了爵士舞和古典舞,报了几个自己喜欢的兴趣班。

甚至还去附近的老年大学“深造”了一下,弥补了自己没有上过大学的遗憾。

前阵子陈阿姨甚至自费花了2000多买了个架子鼓,培养起了自己的兴趣,老年生活也逐渐多姿多彩了起来。

她不禁感叹,原来老年人也可以活的这么潇洒,可以痛快地做自己。

实际上,陈阿姨和周阿姨的遭遇正好揭露了中国社会很重要的一个问题——“中国式父母”总是给予孩子无底线的爱。

由此产生了越来越多的“老漂族”。

4

现代社会,青年人的生活压力与日俱增,育儿成本也是今时不同往日。

同时家政市场良莠不齐、价格高昂,托管企业监管不良,更是加剧了年轻父母的恐慌。

照顾幼儿已经成为压在年轻人肩膀上的一座大山,这时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请求父母的帮助,这也是残酷的社会现实。

同时,岁月变迁,传统的社会价值观、道德观念和年轻一代也有了很大的差别。

两代人之间难免有意见相左的时候,因此矛盾就逐渐显现。

我们不得不承认,“老漂族”的牺牲与愁闷是客观存在的,他们在退休之后还要“燃烧自己,照亮他人”,成为儿女的“免费保姆”。

但是即便如此,他们还要被嘲讽一句“中国式家长”。

不知何时起,“中国式家长”已经逐渐被歪曲、抹黑成为了一个贬义词。

它们被用来指代那些过度强调自我付出、控制欲极强,甚至有一些封建观念的中国家长。

然而“老漂族”的出现狠狠地打了那些抹黑“中国家长”的人的脸。

实际上,中国家长虽然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严苛、眼里揉不得沙子。

但是他们更是实实在在地爱着自己的孩子。

即便自己已经老迈,也无怨无悔地为自己的儿孙服务。

而这一切都仅仅因为他们对子女无私而伟大的爱。

如果这样的爱都无法被承认、无法被理解,那真的是社会的一种悲哀。

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,中国现存1800万“老漂族”,约占中国总流动人口的7.2%,其中为了照顾儿孙专程来到异地的老人的比例则高达43%。

“老漂族”的形成既受到老一辈人强烈的主观意愿的影响,更源于新一代“宝爸宝妈”们的客观无奈。

时至今日,越来越多“老漂族”可以在个人生活和照顾儿孙中找到微妙平衡,既能分担儿女的压力,也可以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。

希望越来越多的老人可以老有所依、老有所爱,也希望所有“中国式家长”得到理解、得到体谅。

关键词:

相关新闻